耕海牧贝  踔厉前行

日期:12-23  点击:210  属于:产业新闻

耕海牧贝  踔厉前行
                                                           —— 记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
2010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打破了部门、行业、专业界限,以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主线,依据技术需求设置专家岗位,有效整合了各级各类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成为解决农业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作为作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一个单元也随之发展壮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主产国,在我国的海洋中,生活着800余种贝类,贝类养殖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是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山东省海水贝类养殖产量442.95万吨,占全国的28.22%,居全国首位。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多年来致力于经济贝类的科技研发和产业推广,为推动山东省乃至全国贝类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受关注  以卓越成果助力贝业发展
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自组建以来秉承面向产业、服务产业的宗旨,针对影响我省贝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先后培育贝类新品种(系)4个,良种推广面积100 万亩以上;集成毛蚶、魁蚶等苗种繁育、底播增养殖技术,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开展贝类健康养殖、产品净化技术研究,构建了养殖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较好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研发新型筏式锚泊系统等设施设备10 余套,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
团队由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大学等11家科研院所、高校共同构建。团队成员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市“英才计划”专家、烟台市“双百人才”等80余人。集聚了省贝类产业的顶尖人才队伍,更有两位成员获得“中国最美渔技员”荣誉称号。
团队自成立以来共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4个、撰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12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50余件;获得国家、省部级等科研奖励20余项;提交产业报告40余份。创新团队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利助推了“乳山牡蛎”、“东营文蛤”等地理标志品牌的创建,推动山东省乃至全国贝类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贝”而来  为贝类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1. 开展贝类新品种繁育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
以牡蛎、扇贝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贝类种质资源,开展新品种培育及推广,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4个,累计培育良种225亿粒,推广养殖面积130余万亩,有效提高了贝类养殖的良种覆盖率,对丰富我国贝类的品种资源、实现贝类增养殖业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围绕牡蛎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依托威海综合试验站,抓住山东省“海上粮仓”建立有利契机,以三倍体牡蛎良种培育和推广为重点,提高乳山牡蛎良种覆盖率。以可持续渔业标准认证(MSC)为标杆,调整乳山市牡蛎产业空间布局、恢复海域生态环境,提高牡蛎产品质量安全。以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提高产品附加值。
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完成完成了海湾扇贝属三个扇贝包括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及黑壳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全基因组的de novo测序分析,为海湾扇贝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及遗传育种打下了坚实基础。团队优化贝类增养殖模式,开展底播型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开发海底渔业资源,推广生态增养殖模式,构建底播型海洋牧场,打造多种类、多营养层级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 开展贝类健康增养殖技术研究及贝类品牌建设,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针对山东省贝类增养殖主要品种,建立了适于我国北方环境的魁蚶、毛蚶苗种健康培育、海湾扇贝筏式生态养殖、滩涂贝类产品净化等12项技术;开展主要贝类养殖区养殖容量评估,确定不同海区适宜增养殖的种类、方式等,推广浅海增殖和设施养殖,拓展了贝类产业发展空间;围绕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品牌建设,打造了一批以“乳山牡蛎”、“东营文蛤”为代表的标志性地理产品,进一步开拓了国内外市场,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较好的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
团队赴滨州、东营开展产业调研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贝类产业健康发展的指示要求,为进一步摸清黄河三角洲区域贝类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最终实现向欧盟等国出口奠定基础。
3. 开展环境及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保障贝类产品安全
对山东省主要贝类养殖区生态环境及贝类中重金属、贝类毒素、流行病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主要养殖区环境变化及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深入开展环境及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绘制了山东省近海初级生产力地图,掌握主要增养殖区环境变化及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较好的保障了贝类产品安全。组织开展全省主要贝类产品贝类毒素应急监测,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指导生产,为贝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滩涂贝类作为山东省贝类产业的支柱行业,团队开展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产业发展专项研究,有效推进了滩涂贝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依托海洋牧场建设的有利契机,开展贝类净化、育肥相关研究,优化贝类护养技术,坚持“捕大留小”,生态化开发利用贝类资源,促进贝类产业提质增效。
创新团队还建立了1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贝类智能识别系统,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研发贝类识别系统和手机app,可以让使用者随时拍照识别,认识到更多海洋生物,提升大众的海洋科学与文化素质,树立生态保护观念。
“贝”加努力   疫情下的使命担当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众志成城,深入一线,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充分展现了水产科技人员扎根渔业、心系渔民的使命与担当。创新团队按照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要求,积极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工作。组织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微信、网站、公众号等传媒手段,对渔技人员、渔民开展在线指导、在线答疑,为保证我省渔业生产的稳定开展提供科技助力。
疫情虽在,步履不停。创新团队还赴东营开展产业调研及生产指导,详细了解了多家企业在疫情期间养殖生产情况,现场就企业负责人所关心的贝类苗种繁育、健康养殖、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技术咨询与指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在开展贝类养殖生产指导的同时,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展本地苗种繁育技术及产品净化技术的研究及推广,进一步打造标志性地理品牌,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渔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更好的推进山东省贝类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通过此次调研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对黄三角区域的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保障了疫情期间创新团队在黄三角区域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与顺利开展。
前路漫漫,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将秉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价值理念,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下,立足海洋农业产业发展和民生福祉,潜心科研,为山东省贝类产业发展,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和海洋强国建设,砥砺前行,永耕不辍。  (文/梁芳芳)

 

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网站

联系人:魏老师

邮件:weileildu@163.com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鲁东大学农学院